2010/05/05 苦勞報導
台北都更新政策 邊緣弱勢靠邊站
台北市政府日前大張旗鼓宣布都市更新新政策,針對屋齡30年以上無電梯老舊公寓,提高容積率獎勵最高至2倍,高喊「1坪換1坪」、「還有停車位」口號,以期達到加速都更、市容換新目的。但如果仔細探究,此政策一旦落實,數十萬在台北城勞心勞力但卻身無恆產的族群,才是因此得更靠邊站的弱勢邊緣。
根據北市府都發局統計,前述專案適用對象大約20萬戶,若以每戶3到4人計算,「受惠」台北市民達60到80萬人,占全台北市人口比率23到30%,有評論說此政策為選舉考量,不能說沒道理。
此外,新政策引發的各界討論,質疑或叫好聲皆有,但核心基本問題是:誰獲利?誰受損?
首先,即使每個都更案皆如公部門理想試算,20萬戶一坪換一坪,甚至多出停車位,但這群「受惠」的逾60萬台北市民,絕非全部都是政治人物口中的邊緣或弱勢族群,簡單的質疑是,多少不事生產包租公在其中?若真要助邊緣弱勢,為何不訂排富條款或以更精準方式限制都更之後的利益分配?
其次,現居台北國工作生活的人數,其實早已逾300萬,在此黃金寶地身無恆產而必須租屋或借住的受薪打工學子們,實際人數未見統計,但數十萬應該合理。這群平日在台北生活但不一定有投票權的「市民」,在此政策出台之後,這群人的居住成本勢必被迫提高,或者必須遷往鄰近的台北縣或者桃園基隆,交通成本一併增加,誰受損的答案,顯而易見。
公務員不會煉金術,泥土變黃金絕難在現代社會發生,容獎率提高的改建利益,建商自能多分大餅,差別只是與原住戶間的利益分配問題。至於也有質疑的外部成本如居住品質,更不會是主導政策的城鄉所學者所思所考。都市更新的美夢人人可以作,但不思解決居住權商品化的本質問題,僅僅自我感覺良好認為新都更政策提高供給量有利房價穩定,最終結果只會讓多數民眾受累而不自知,建商和房仲業者樂得笑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