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Doors Open: When private spaces become public - thestar.com 20100529


Doors Open: When private spaces become public

They make up the world we inhabit, but many buildings are off limits, until Doors Open

The Wychwood barns project started a decade ago with a row of derelict maintenance sheds, barns built in the 1920s by the TTC for its streetcars. Despite loud opposition from the neighbours, the renovation is a brilliant essay in remaking the old to incorporate the new.
The Wychwood barns project started a decade ago with a row of derelict maintenance sheds, barns built in the 1920s by the TTC for its streetcars. Despite loud opposition from the neighbours, the renovation is a brilliant essay in remaking the old to incorporate the new.
RENE JOHNSTON/TORONTO STAR
Video tours from the archives
Ads by Google
Architects + Urbanistes
Award winning firm:
Hotson Bakker Boniface Haden
hbbharc.com
Image
By Christopher HumeUrban Issues, Architecture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Though Toronto doesn’t possess the architectural depth of some cities, what we have we love. That has been demonstrated again and again by Doors Open, which in its first decade attracted 1.5 million visits.
This year, Doors Open’s 11th outing, could be the most popular ever. With 150-plus buildings in the lineup as well as a number of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the emphasis is on design as a process as well as a product.
And in fact the number of first-rate architectural firms in Toronto is much larger than it should be. That hasn’t always been the case — just look at what architects did to the city in the 1960s and ’70s — but now the community is in the midst of an architectural renaissance. This goes beyond the big cultural projects — the Art Gallery of Ontario (Frank Gehry),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Daniel Libeskind), the Ontario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Will Alsop), the Gardiner Museum of Ceramic Art (Kuwabara Payne McKenna Blumberg) — and includes more modest schemes of the sort that are often overlooked.
To this end, Doors Open organizers have put together a program called Ask an Architect that will give visitors a chance to visit to speak to practitioners both at buildings they have designed and their offices. Among the participating firms are Diamond and Schmitt, du Toit Allsopp Hillier, Farrow Partnership, Levitt Goodman, Kasian Architecture, Stantec, Taylor Smyth and Zeidler Partnership.
But for most, buildings are what the excitement is all about. Though they make up the world we inhabit, for the most part, they are off limits. And even when they’re not, Doors Open provides an occasion when for one weekend normally private spaces become an extension of the public realm.
Think of 401 Richmond St. W., for example: That’s the early 20th-century factory restored by Margie Zeidler as a home for small cultural groups that would otherwise have a hard time finding premises. The building is open during the usual business hours, but the architectural visitor might feel somewhat self-conscious wandering its halls without an appointment. For one weekend in May, Doors Open will serve as that appointment.
The superb McKinsey Building of Charles St. is another example; Monday to Friday it is a working building, not a place you’d drop in to visit on a whim. At the same time, it happens to be one of the best pieces of corporate architecture in Toronto’s small corporate centres; it is an urban oasis, one of those rare business structures designed not to intimidate passersby with corporate might but intended instead to be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larger context.
Also on the list this month is Phase 1 of the new Regent Park. This is a story that goes beyond architecture, though design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transformation now unfolding in this well-intentioned but troubled neighbourhood.
When construction of Regent Park started in the late 1940s, it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progressive housing communities in the world. Experts came from all over the globe to have a look. But half a century later, the Utopian ideas on which the neighbourhood was based have been discarded.
Back then the thinking was that social housing should be set in the middle of shared green space cut off from the surrounding city. Today’s approach couldn’t be more dissimilar. Now Regent Park is undergoing changes that will see it reconnected to the rest of Toronto; the street will be opened up and it will be impossible to tell whether the new condo towers are for subsidized or full-market-rent residents.
Another example of contemporary attitudes to architecture, past and present, is the hugely successful Wychwood barns project. It started a decade ago with a row of derelict maintenance sheds, barns built in the 1920s by the TTC for its streetcars. Despite loud opposition from the neighbours, the renovation is a brilliant essay in remaking the old to incorporate the new.
Doors Open will also offer the chance to have an advance look at the Evergreen Brick Works, now under construction in the Don Valley. In this spectacular and imaginative project, the former industrial site will be revitalized and turned into a showcase of urban environmentalism. Though much work remains, it’s already clear that Evergreen picks up where Wychwood ends, seamlessly blending old and new.
Though Doors Open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 way to get in touch with Toronto’s past, this time around it will also offer a glimpse into the city’s future.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翻出老照片 救回台南新化武德殿門庭 | 20100529

翻出老照片 救回武德殿門庭
日據時期新化武德殿門庭遭拆掉留下的痕跡。
記者吳淑玲/攝影
台南縣新化鎮民康昭明聽了建築師詹益寧演講後,回家翻箱倒櫃,找到日據時期新化武德殿門庭照片,詹益寧喜出望外說,武德殿整修可望恢復昔日舊貌。
詹益寧是新化武德殿的規劃設計師,武德殿因後來被改為宿舍外觀遭到破壞,尤其是最有特色的門庭被拆掉了,多年來許多學者專家到處尋找,就是找不到一張武德殿門庭原貌的老照片。
新化武德殿在95年6月列入歷史建築,文建會今年補助1800萬元進行整修,78歲的詹益寧3月中旬到新化松年大學演講,台下學員康昭明的父親康鐵柱是新化大地主,曾開設「榮成磚窯廠」,當年武德殿興建的磚頭就是出自「榮成」。
康昭明記得家中保有武德殿原貌的照片,回家翻箱倒櫃,從幾大箱老照片中,終於找到了一張武德殿正面門庭的照片。詹益寧喜出望外說,曾有人建議不要做門廊,但他堅持武德殿門廊是最有特色的,有了老照片就可回復原貌。
新化文史工作者康文榮說,新化日據時期的老建築,除了新化郡役所拆除外,日前也找到第一代新化街役場,多年來遍尋不著武德殿的正面老照片也終於找到了,都是新化保留歷史建築的大事。
日據時期日本人為提倡武士道的尚武精神,在各重要市鎮廣設武道館,做為修練柔道、劍道及每年舉辦演武大會的場所,因是發揮武術道德又稱為「武德殿」。新化武德殿是全台少數保留下來的,整修後擋住門面的舊消防隊辦公廳舍將拆掉,恢復武德殿原有風貌。

臺灣國定古蹟-書本<650年記憶>國定古蹟 「好茶」最久 20100529

<650年記憶>國定古蹟 「好茶」最久
台北巿的古城門北門。(許祐愷提供)
財團法人國會教育基金會副研究員許祐愷負責主持編撰「臺灣國定古蹟」一書。(記者席艷俠攝)
澎湖縣的拱北炮台。 (許祐愷提供)
記者席艷俠/專題報導
全國有多少座國定古蹟?那座國定古蹟歷史最久?那一縣巿國定古蹟最多?這些國定古蹟有又那些故事?它們近況如何?
「臺灣國定古蹟」一書最近編撰完成,921頁,20多萬字,古蹟照片9百張,實則拍了2萬1千多張。這本書是「財團法人國會教育基金會副研究員」許祐愷去年接受立法委員柯建銘重託,負責主持編撰工作,巨細靡遺介紹全國88座國定古蹟所在及其歷史身分、人文背景、風華歲月。
許祐愷組成一支11人編撰團隊,分成兩組人馬,以彰化縣為界分頭著手蒐集。他們花了近1年時間在各個角落奔走,撥開蟲蛇窩居的雜草,拂掉厚重的塵土,冒著牆柱傾頹的危險,甚至不友善的驅趕,終讓蒙塵的歷史和古蹟重新躍然眼前。
全國88座 南市最多
全國號稱國定古蹟的建築多,許祐愷團隊以文建會認定的88座國定古蹟為準展開編撰調查。
台南巿果真是「古城」,明朝大將鄭成功先在台南巿登陸,88座國定古蹟分佈全國22縣巿中,台南巿擁有20座獨佔鰲頭。
屏東縣的「魯凱族好茶舊社」有650年歷史,是年代最久遠的國定古蹟。金門縣的「文臺寶塔」622年、「陳禎墓」483年、「虛江嘯臥碣群」474年、「陳健墓」457年則分列第2到第5名。
百年建築不一定是古蹟,是古蹟也不一定有百年歷史;國定古蹟中有15座建築皆未達百年,其中最「幼齒」的是台北巿的「中正紀念堂」只有34年,「蔣中正宋美齡士林官邸」59年,另行政院、司法大廈只有75到72年間。
相信嗎?國定古蹟常在你我眼前晃過,台北巿是全國古蹟次多的地方,總統府前因抗爭而出現電視鏡頭前東門(如今叫景褔門)就是國定古蹟。
眾人皆知,北巿有4座古城門。不過許祐愷會告訴你「錯啦!」是5座。除了東、西、南、北等4門,還有小南門。前4座是清光緒5年所建,屬官方建築。小南門是林本源家族為進出方便不想繞遠路自築的門,屬民間集資所建。

【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新小說《房子》出版 - 扎誌 - udn部落格20100529



《房子》絕不是一部關於建築的書,這個房子是人居住的。
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 1938-)因為29歲時設計了法國戴高樂國際機場第二候機室一舉成名。不過,安德魯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創作者,繼《我蓋了許多機場航站》(J'ai fait beaucoup d'aérogares--: Les dessins et les mots, 1998)、《記憶的群島》(L'Archipel de la
mémoire,
2004)後,此次的《房子》(La maison)再次帶領讀者進行一次記憶的旅行。談到自己的寫作,安德魯說,我作為一個做大建築的建築師和寫小書的作家,覺得大建築和小書是一樣重要的。
安德魯稱《房子》是自己最私密的作品,因為除了夢境與記憶為真實的過去帶來的種種變形之外,裡面的回憶幾乎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再現。而作者自己則把它歸為小說,小說的主人公不是別的,就是房子本身。他表示,在寫作過程中,希望能喚醒讀者小時候對生活空間的回憶。書的特點是精細和省略的對比。精細是在於它是真實存在的,而省略則是希望讀者自己往裡面填充回憶。書中人物都是沒名字的,這是希望讀者可以在中性中覺得與自己有關。我寫書的觀念是不會事先預定是要讓觀眾悲哀或是快樂,而是希望讀者自己生出情感。
整部小說由50多個精彩的零度寫作的斷片構成;洋溢著對時間、空間、欲望、世界、交往、恐懼、虛無等存在主題的深思和緬想;有些段落還閃現著人性深處來自遠古的古老想像。正如他的建築設計富於現代主義的創想,他的這部小說在架構上也洋溢著現代主義建築似的空靈和前衛。

海砂屋改建 43處動不了 | 大台北 | 20100504

海砂屋改建 43處動不了

台北市自83年爆發海砂屋事件以來,至今仍有43處在列管狀態,共計有3407戶約1萬名居民,但市府消極作為讓重建之路遙遙無期,北市都市發展局長丁育群表示,過去16年市府已經協助處理19處的海砂屋,現有的43處無法處理,主要是住戶贊成、反對意見不一,難以整合。
丁育群說,因住戶意見難以整合,只能動用建築法強制拆除,但多數鑑定結果都只需補強,尚未到達強制拆除標準。
台北市議員汪志冰昨天在議會工務部門質詢中指出,市府在86年8月制訂「北市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即俗稱的海砂屋)善後處理自治條例,以協助重建工作,但13年來沒有1處海砂屋引用該條例重建,現存43處海砂屋,列管時間平均7年半,最久的長達16年。
汪志冰說,海砂屋在屋齡超過30年,其崩解速度加劇,而目前列管的43處中有14處超過30年,其中受災戶尹先生家中陽台2年前整個崩落,次日嚇得連夜搬離;同是列管的寶殿大廈,已經在四周架設圍籬,就是怕防崩落水泥塊砸傷路人,種種個案市府卻無動於衷。
汪志冰建議,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善後處理自治條例中,對於拆除重建或加勁補強的認定標準模糊,也造成主管機關選擇性解讀現象,她認為應該改以數據化,才有具體標準;同時住戶之間可能因為金錢或個別嚴重程度不一,造成整合困難,公權力應該要適當介入,基於安全考量強制執行。

彰化縣新增二處文化資產-花壇八卦窯 20100526




彰化縣文化局經會議審議新增二處文化資產保存,圖為「三條派出所」指定為縣定古績。
彰化縣新增二處文化資產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00524 14:56:22)彰化縣文化局21日辦理「彰化縣99年度第二次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議」,經過現場勘查及審議委員會議討論,最後結果出爐,「三條派出所」指定為彰化縣縣定古蹟,「花壇八卦窯」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

文化局辦理99年度第二次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工作,本次提報「三條派出所」及「花壇八卦窯」兩處。每處建築物各有其特色及歷史意義。彰化縣擁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產,已有38處古蹟、58處歷史建築及1處文化景觀。

審議委員會議中,經委員充分討論與評估後,通過「三條派出所」指定為彰化縣縣定古蹟,及「花壇八卦窯」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在文化局進一步完成登錄及指定行政程序後,以上兩處文化資產,將正式加入彰化縣文化資產保存行列。

圖說:彰化縣文化局經會議審議新增二處文化資產保存,圖為「三條派出所」指定為縣定古績。

訊息來源:彰化縣政府

海砂屋不重建 容積逐年少5% | 大台北 20100526

海砂屋不重建 容積逐年少5%
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昨天通過「台北市政府辦理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善後處理準則」(海砂屋)建物善後處理準則,對未在公告日起5年內申請重建者,容積放寬比率將每年減少5%,以不低於10%為原則,藉以促使所有權人儘速協定拆除重建。
市府建管處長王榮進表示,海砂屋建築物及土地均屬私權範疇,其補強或重建,大多因建物所有權人意見分歧,雖多次協調仍難達成共識。
市府通過善後處理原則,除海砂屋鑑定原則及專案核准放寬容積重建計算方式訂有明確規範外,對未在公告日起5年內申請重建者,容積放寬比率將每年減少5%,折減後放寬總額以不低於10%為原則。
王榮進說,市府98年10月2日公告修正「台北市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善後處理自治條例」,針對84年1月23日前已申報勘驗,經鑑定屬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採取稅捐減免、容積獎勵及補助費等方式,輔導民眾進行修繕補強與拆除重建事宜。
為明確規範實行細節,針對自治條例的鑑定原則、專案核准容積放寬的一定期限與容積計算方式,及應進一步補強、防蝕處理指定期限等處理辦法,訂定這準則共8條,昨天審議通過,於近期發布實施。

美崙溪畔將軍府 期待重生 | 基宜花東20100529

美崙溪畔將軍府 期待重生
花蓮市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中,只有這棟破舊將軍府是古蹟。
記者范振和/攝影
花蓮市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是珍貴的文化資產,花蓮縣文化局代理局長吳進書等人昨天會勘時,期盼採持續修謢與適度開放「雙管齊下」的作法,活化歷史建築。
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有8棟,是昭和6年(1931年)以前興建,原為日治時期軍官宿舍,後來變成軍眷宿舍,建築群位於花蓮市中正橋東側,多已老舊。
國防部於94年底委請縣府代管,縣府把「將軍府」指定為古蹟,97年間完成「將軍府」鋼棚架防護工程,去年又修復完成一棟兩戶的歷史建築,目前由民生社區協助管理維護,最重要的「將軍府」建築也將在今年底前完成規劃設計。
針對修護與開放問題,文化局代理局長吳進書說,未來將持續爭取修復經費,舉辦活動再利用。市公所主秘陳志強希望做好與日本的城市交流,把往昔日本人使用過的松園別館、日式宿舍群、菁華林苑、慶修院等,統整起來讓日本人能進行歷史回溯之旅,帶動商機。
民生里長吳明崇期盼在老樹下開闢耆老講古場所,提供老人家休閒去處,至於修復後的歷史建築應成為藝文空間,他也表示,不妨引進藝術家進駐,打造多元風貌的藝術村。

勤美誠品綠園道 台灣之光 20100529


勤美誠品綠園道 台灣之光

  • 2010-05-29
  • 工商時報
  • 【記者張令慧、蔡惠芳/台北報導】
全球不動產業界最具權威的跨國組織─世界不動產聯合會(FIABCI),宣布2010年的全球卓越建設獎(FIABCI Prix D'Excellence Award),這個獎項被視為「建築業奧斯卡金像獎」。結果,今年台灣屢傳捷報,在商業不動產類中,勤美集團的台中「誠品綠園道」奪得商業不動產類首獎。這也是台灣商業不動產的建築當中,首度獲獎,顯示台灣的商業不動產產品設計規畫水準,已接軌國際。
值得注意的是,「誠品綠園道」也是勤美集團首次跨足商業不動產市場的第一件作品。勤美在綠園道旁還有「勤美天地」、「全國飯店」,全區規畫包括2棟頂級豪宅、1棟商辦大樓及1座大型購物商場,全案總投資金額100億元以上;其中,勤美在台中的第1件頂級豪宅個案,預計明年第1季推出。
另外,台灣在FIABCI的最新得獎名單,除「誠品綠園道」得獎外,還有2件作品獲獎,總共3件作品拿到殊榮。
其餘2件獲獎作品,為台北縣政府「北台光電城」得到永續發展類的首獎;高雄市政府「捷運R10美麗島車站」,也得到公共建設類銀獎。
中華民國不動產協進會專案經理曾美瑞表示,我國建築界再傳捷報!由世界不動產聯合會FIABCI所頒發的2010全球卓越建設獎(FIABCI Prix D'Excellence Award),27日晚間在印尼巴里島舉行頒獎典禮,其中競爭激烈的全球卓越建設獎商業不動產類,由勤美台中「誠品綠園道」代表台灣,擊敗來自世界各國的參賽者,榮獲首獎(Winner)的最高榮銜。
勤美集團董事長何明憲自印尼總理手中接受表揚。這是台灣的商業不動產建築,史上首度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的首獎殊榮。
世界不動產聯合會由全球60多個國家與超過120個建築相關專業組織組成,成立超過60年。大陸工程前董事長殷之浩,曾經擔任世界不動產聯合會的總會長。
曾美瑞表示,「誠品綠園道」是以獨特的「有機植生盒」工法,創造出與建築永續的垂直花園,在颱風、地震頻仍的台灣,開幕以來也從未損失過1棵植栽。

北縣1校舍案 包商偷料監造背信 - 20100528


北縣1校舍案 包商偷料監造背信
20100528 17:40:44小型字 中型字 大型字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28日電)張姓建築師負責設計、監造台北縣麗林國小新建校舍工程時,未確實監督與審核建築書圖,讓營造商偷工減料。板檢今天偵結,依背信罪嫌將張男提公訴,同案學校教務主任不起訴。

起訴書表示,張姓建築師所屬建築師事務所民國87年與林口鄉麗林國小簽約,負責設計、監造、協助驗收第3期校舍新建工程。民國89年7月開標後,由玉峰營造得標,呈報開工。當年12月底與翌年 2月玉峰營造向校方請款。

不過,根據調查局人員調查,業者請款時並無鋼構材料進場,也沒有施工。玉峰營造高姓負責人涉嫌浮報進度,在沒有交付施工照片就請建築師事務所審查,並向校方請款。校方不知情,予以核撥。

玉峰營造高姓負責人後來因財務糾紛不知去向遭通緝。法務部調查局北部地區機動工作組認為,當時擔任麗林國小總務主任、現在為北海岸地區某國小的高姓校長與張姓建築師、高姓營造商,都涉嫌觸犯貪污治罪條例。

不過,高姓前總務主任在檢方偵訊時否認貪污,指稱所有報表應由建築師事務所向學校負責。營造商申報請款時,雖然押的日期是89年12月底,但學校是等當確認鋼構材料進場後,才製作支出傳票。

檢方查出,玉峰營造後來無法履約,校方與營造商解約結算,並委託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鑑定營造商所施做工程安全結構後,調查單位才發現有浮報情形,因此推論3名被告涉嫌貪污。

但檢方深入查證,發現高姓前總務主任多次在協調會中,確實反映監造人員有違失,甚至要求更換監造人員,扣罰建築師款項。

且高男為教育人員,僅能依據報表就形式上審查,也沒有與建築師、營造商有貪污對價關係的證據,今天偵結不起訴。

另外,檢方認為,玉峰營造因財務糾紛無法繼續興建校舍,校方已與其解約;另重新發包後發現,玉峰營造沒有按圖施工,擅自竄改圖說,導致柱筋短少,經鑑定後才發現弊端,安全堪慮。

這部分,在雙方的刑事、民事訴訟中,板院與高院的判決都已經認定。

檢方上述認定表示,張姓建築師不但是設計人、也是監造人,卻沒有依據專業監造,建築圖說遭更換而不知,已經嚴重違背管理人的責任,且造成麗林國小損害,構成背信罪嫌。990528

智慧建築規章 2個月內推出20100528


智慧建築規章 2個月內推出

更新日期:2010/05/26 11:36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6日電)台灣智慧建築協會上午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成立大會,行政院政務委員、工程會主委范良銹表示,近2個月將推出行政規章,隨後釋出公共建設案,推動智慧建築產業發展。
她說,行政院相關部會正在研擬行政規章,以推動台灣智慧建築產業發展。這個規章預計最近1、2個月內出爐,接著政府一定會釋出公共建設方案,打造智慧建築;但方案為何,目前還未定案。
她呼籲台灣智慧建築產業相關業別要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不要局限在台灣市場低價搶標。
至於德國等早已進軍中國市場參與國際標建築案,台灣如何與其競爭?他說,就像台灣的資通訊產業質優,就具有優勢一樣,只要有好的設備、好的智慧建築設計,中國市場就會接受;進軍中國市場不只國際標,可採聯合承攬等多元模式進行。
台灣智慧建築協會理事長、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溫琇玲說,交通部已告知協會,東部車站是重要觀光景點必經之地,將釋出供產業界打造智慧建築,讓大眾與觀光客感受到智慧建築的優點。990526